报送单位: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 作者:郑波 点击次数:8005 发布时间:2014-11-20 打印本页
唐代从公元618年开始到公元907年,有着289年的历史。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大而繁荣的时代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玉器也一扫魏晋南北朝玉器衰落的阴霾,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传统的礼仪用玉如壁、琮、圭、璋、璜等,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器形如壁、璜等,虽然仍有出现,但其功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礼制的象征物,而完全成了一种社会上流人士美化自身的装饰物。此时,代之而兴起的礼仪用玉,主要以玉带銙、玉册、圭壁、玉组佩为基本组成部分。
说起玉带銙,就不得不提北周时期,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东汉晚期以后,汉人革带上装饰带銙之风尚渐兴。南北朝后期,带銙使用的多寡已有定制。1986-1990年间,陕西咸阳发现了13座北周墓葬,其中北周若干云墓(公元578年,北周宣政元年)出土玉带一条。值得庆幸的是,玉带出土时,仍然完整无缺的系在墓室主人的腰间。带扣位于腰前,鉈尾置于腰一侧,其中玉銙共9块,8块下面附有椭圆形环,而未附环的为方銙。同时玉带上还嵌有8个玉扣环,方位清晰,形式完整。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条玉带。这种附环玉带,亦称蹀躞带,源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服饰,或曰胡服,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国衣冠,自北齐……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蹀躞玉带是封建社会后期礼仪性官服必佩玉带的前奏,北周的玉带制度,同时开创了唐宋元明玉带礼制之先河。
至唐代,革带上的玉銙配置日益趋于制度化,王臣贵族们皆以玉銙的多少及材料质地的优劣来区别他们之间地位的尊卑,品级的高低。《新唐书·车服志》载:“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絝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絝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絝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絝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瑜石带,絝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絝七。”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窖藏中出土了十副保存完整的玉带銙,分别贮藏于银盒内,这是迄今唐代玉带饰最重要的发现。这十副玉带,其中八副为十三銙。可见这些遗物的主人,当为唐代的重臣贵戚,地位相当显赫。隋唐时期,达官贵人身着佩玉,尊卑有序。《隋书·礼仪表七》记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玄玉,自公以下皆苍玉等。中国古代衣着特点之一是穿长衫,腰部需用大带束住。唐代开创的按官级高低佩带的玉器服饰玉带銙富有时代特征,是一种“等贵贱”玉器,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首创。用玉带銙的佩带形式来象征官位及其权力,一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方许佩用,其规范化与制度化,是中国古代礼仪玉器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据考古资料显示,玉带主要由(皮革带、带上镶嵌物、皮革带尾端铊尾)三部分组成的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者的系腰之物,也是封建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带饰的种类名目繁多,仅质地就有金、银、玉等,然尤以玉带饰最为古人所重视。同时,玉带上銙的数量、质地、纹饰等,根据地位、身份不同,均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人不可逾越。自此,这条自古赖以系缚衣服的实用性腰带,经过发展变化和政治上的需要,最终也变成了统治阶级用以表示职位的高低尊卑,即“昭明分,辨等威”的礼仪用器了。
唐代玉带銙特点:豪华尊贵,是等级身份的标志。玉絝带是在鞓(皮革带)上镶嵌玉方形絝与铊尾,絝有金、银、铜、玉之别,等级不同质地也不同,带絝上的銙数量与纹饰也有差异,当时絝带制度是极严格的,以白玉銙为最高贵。初唐时期带銙以素面居多,有纹饰的带跨极为罕见。玉带銙俗称带板,基本为扁平片体,是缀在革带上的玉质饰物。但由于时代区域、民族及使用方法的不同,所以形式也略有差异。一般有:方形銙:四边平直,正面饰各种图案纹饰,背面四角处各有一对斜孔,供系缀用。也有将玉带板嵌于金或铜打造的座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玉銙。
玉銙形制又分为半圆形銙、附环銙、带古眼銙、铊尾这几种。半圆形銙的器物一边平直一边呈弧圆形,并且由此而演变成各种桃形、心形、花形等样式,比较别致。与方形銙组合在一起,更加富有变化和装饰性。附环銙即銙下附有一环,是一种为了佩系日常生活之物而设置的带饰。这种带饰,由北方民族传入,初唐时期较为盛行,以十三环为最高等级。带古眼銙在方銙或拱形銙上琢有一孔洞,正如宋得臣《塵史》卷中所说“銙且留一眼,号曰古眼,古环象也”。此形銙,除唐代流行外,多发现于北方的辽代墓葬中。銙上“古眼”是为系挂饰物而特意琢制的穿孔。一般唐代的古眼为长方窄条形,辽金时銙上的古眼多为底弧上尖的山字形。铊尾是镶嵌在玉带端头的饰物。多为长方圭形,一端平齐,一端稍有弧度。《新唐书·车服制》曰“腰带者,垂头于下,名曰铊尾,取顺下之义”,因此,唐以后带头均向下插,相应的铊尾上的图案也琢成了竖立形。另外,根据革带的形制和系扎方法,唐代玉带多为单铊尾,五代时双铊尾玉带才开始出现。
唐代中晚期玉带銙上的图案纹饰开始兴起且极为丰富,题材也极为广泛。有素面、云龙、人物、瑞兽纹等,尽管完整的玉带在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但是唐代才是玉带使用最规范、最完善的时期,同时也是唐代玉制礼器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的玉器,反映出唐代统治者对这条显示尊卑地位的玉带的重视程度。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带銙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并突出显示了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等级与权力观念,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能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历朝历代官仪玉带形制中沿用。
北周 八环蹀躞玉带 陕西省咸阳市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唐代 九环十四銙蹀躞玉带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唐代 有孔玉带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唐代 玉带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