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先生的一次湖南文物之约
报送单位:省局-文物保护处 作者:熊建华 点击次数:4568 发布时间:2016-08-02 打印本页
跟着宋世雄的讲解看足球、随着宋世雄的激情看女排,这是像我一样的人,从视觉上了解、感知外面世界的最初故事。
因此,朋友圈中的很多人,是宋世雄的粉丝。
1991年1月,电视银屏上,出现了一张像宋世雄的面孔,他就是新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吴建民,这张面孔一出现,我就有几分特别的亲切感。
吴建民是不是真的像宋世雄,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我一直有这种看法。接下来的几年,他在电视银屏上带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像宋世雄。他举重若轻的谈吐、张弛有度的自信,让我们能津津有味地看一场严谨的新闻发布会,有时候,一场他的发布会看后,也给我一种女排拿下一场艰难比赛的感觉。
我像喜欢宋世雄一样,成了吴建民的粉丝。
这种原本无厘头的喜欢,因一个湖南的文物展览,让喜欢者、被喜欢者有了银屏下的接触。
1994年12月,湖南省博物馆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皇家新教堂博物馆推出了一个“湖南文物珍品展”,同年9月,吴建民也从外交部发言人任上转任中国驻荷大使。
这是他第一次出任中国驻外使节。
1995年2月18日,我作为本次展览第二批随展人员之一,也来到了荷兰,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乘坐10多个小时飞机、第一次追着太阳西行、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第一次体验了“阿姆斯特丹的水鬼”电影中表现的纵横交错的运河、第一次见识了不怕人的野鸭与鸽子……
但我第一次见到从银屏走下来的吴大使的时间,比湖南的文物晚,已到了1995年的4月16日。
这是一个周末,时雨时晴,空气清新宜人。应吴建民大使之邀,我与另一位随展组同事李晓沙,陪同专程来荷参加展览闭幕式的时任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刘健民、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以及荷兰新教堂基金会的威恩先生、约翰馆长等,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荷兰大使馆。
大使馆隐在一大片树林之中,馆舍楼层不高,远看像一处私人别墅,周围有小沟渠围绕,屋后是一大块绿茵茵的草坪,大使馆因此显得十分开阔。
优雅、安静,却又不失大国风范。
吴大使已在前厅等着我们一行,一见到大家,就非常热情地引导我们走进小会议室。话题从我们的展览、湖南的文物开始。
“湖南文物珍品展”,1994年12月20日开幕,到4月16日, 已有116天了,购票参观的观众,已经达到了十万八千人。荷兰朋友们说,这个数字,对一个人口只有60多万的阿姆斯特丹,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我随展也有两个月了,在这段时间,我也走了不少地方,无论是阿姆斯特丹还是别的城市,几乎都能看到中国以及湖南元素。大街上, “中国湖南”字样的旗子高高挂起;交通要道,一个美艳的、被当地人称为东方维纳斯的马王堆汉墓出土舞俑的头像,被作为形象广告高调地张贴着;电视里,一位姓何的华侨为观众讲起了中国筷子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一次,我与李晓沙在街头闲走时,还无意间看到了一张长沙籍艺术家谭盾演出的小广告。
“文化、文物容易沟通,能增进彼此了解”。吴大使谈了他对文物展览现实价值的看法。
吴大使与湖南文物的缘分,真是不浅,他第一次当大使,就遇到了来自湖南的文物珍品展,一个小小的文物展览,就可以吸引十多万人参观,这意味着一个六十万人的城市,每六个人就可能有一个人参观了这个展览。而展览中的文物,最早的距今6000年,最晚的600多年,跨度达5000年。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华文明史啊。
吴大使对自己第一次任大使,湖南人民送来的这个展览情有独钟。他上任刚3个月,就放下别的工作,亲自参加了12月20日的开幕式,这个开幕式,是他上任驻荷大使后举行的第一次大型外事活动,也是他第一次担任大使举行的第一个大型外事活动。
开幕期间参观展览,一件出土于毛主席家乡湘潭的商代青铜猪尊引起了吴大使的特别关注。
这是一件铸造于距今近三千年前后的商代晚期青铜器,这件器物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也与中国生肖文化可以联系到一起。他马上联想到,接下来的中国农历新年正好是猪年,生肖信仰,非常中国,也很世界,用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发行生肖邮票祝福中国新年,已经是中国特色的全球性流行文化了。
这件器物,显然是一个可以借用、便于沟通的可遇不可求的文化符号,于是,他决定把1995年、中国农历猪年的新春招待会,定在该展览的展厅举行。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安排。招待会邀请了女王的大管家、荷兰政要、知名人士、各国驻荷使节等,大家一边欣赏来自中国湖南的文物,谈论猪的故事,气氛轻松、友好、活跃,令人印象深刻,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平添了情趣,多了关注。
猪尊,在荷兰,也几乎成了明星。有次,我与我的同事,在一个小酒吧遇到一位大胖子,当他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湖南、是湖南文物珍品展展览的随展人员时,马上兴奋地一边做手势、一边高兴地叫着“pig” “pig”。
吴大使用文物,开启了他的第一个大使职位上的沟通之旅,而湖南的文物,确实用独特的风格、浓浓的中国味,为他提供了挥洒的切入点。
通过吴大使的巧用,一个原本普通的中外文物交流展览,平添了鲜活的时代内涵。
因为展览的影响与成功,他向在座的我们表示,两天后的展览闭幕式,不仅他自己还要去参加,而且,要带一个正在荷兰访问的中国市长代表团的同志一道参加。
聊到高兴时,他甚至主动聊到了自己的夫人施燕华也在离这里仅两个小时车程的卢森堡当大使,他还细心地邀请大家一起到大草坪照了一张合影,并与大家约定,回国后,一定安排时间到湖南看望湖南的同志。
4月18日,“湖南文物珍品展”圆满闭幕,吴大使真的来了,而且带来了市长代表团的市长们。
一阵热烈的话别、“再见”之后,我们的展览结束了使命,吴大使也去忙他的大事去了。
他要忙着张罗中国农业部到荷兰考察农业的代表团;忙着拜访荷兰女王以及议院议长、政府大臣;忙着拜访荷兰企业家协会主席与经济界的重量级人物;忙着谋划时任荷兰首相柯克访华事宜……
他忙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国家大事,没有一件不需要他全身心投入。
过了一个年头,湖南的荷兰文物展已经不怎么提了。1996年,我突然发现,吴大使出现在日内瓦,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唇枪舌剑。原来, 1995年12月,他就离开了荷兰,1996年1月,转任我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的常驻代表了。荷兰使馆,也不是他服务的地点了。
这个时期,正是西方国家拿中国人权说事最欢的时候,小小的湖南文物之约,我们已经忘记了,他可能也忘记了,而且,也应该忘记了。
1997年10月31日,湖南省外办突然通知湖南省博物馆,吴建民大使要来馆里看望老朋友。
吴大使如约而至。他一到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馆,还没有踏上台阶,就远远地伸出了他的手,像老朋友一样,与到过荷兰的同事们热烈握手。在这里,不需要外加辞令与礼仪,一切都是自然流露的真情。
他花了半天时间,仔细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的陈列,观摩了湖南博物馆的藏品,并再次提到了文化、文物容易沟通的话题。显然,荷兰“湖南文物珍品展”的成功,已深深扎根在他的脑海里。
说句老实话,1995年,他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约定的回国后找机会到湖南来看看大家,我一直认为是句客套话,即使他当时真的这么想了,我也觉得,他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这种相对很小的约定、芝麻绿豆之类的小事,忘记了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也许,这是吴建民的承诺、这是一个外交官的承诺,他没有像我这样看轻这次约定,因为,这次约定是文化之约、文物之约。
而他,吴建民,是一位看重并善于运用中华传统魅力的外交家。
他确实是一位深知中华文化魅力、善用中华文化魅力的大使。此次湖南之行结束不久,他转任中国驻法大使,任上,我们不时看到他在文化上做的文章。塞纳河边,出现了中国文化中心;埃菲尔铁塔,在中法文化年期间,居然染成了红色!
他在干这些大事时,也没有忘记湖南文物这件小事,多次对法国朋友推介湖南文物与湖南文化。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件小事,一个无关大局的对湖南文物人的践约之行,对吴大使而言,可能是习以为常的事,在他的人生故事中,早已随风飘去,但他信守承诺的品格,却在我们这些相约之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此信守承诺、不看轻每一个承诺的人,肯定会为了一场约定,想方设法安排行程,在他的人生辞典里,不会有“太忙”、“太堵”、“太晚”之类的推脱之辞,为了一场约会,即使途中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是必须赴会的!
“千乘之国,敬事而言”,当这样的人、当这样的外交官、当这样的发言人,代表自己的祖国向世界发出承诺时,传递的声音,更多的是信赖、信服、信心……
这样的人,值得永远纪念。